Search

走在馬里山溪床上的我們,並不孤單。

冬季的南部乾爽舒適,溪水降至膝蓋左右的高度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走在馬里山溪床上的我們,並不孤單。

冬季的南部乾爽舒適,溪水降至膝蓋左右的高度,不只登山人們得以沿著河床接近深遠的山區,各種機動工具也會把握這個時節到各個野溪探險,再加上為了溫泉而上山的隊伍,冬天可以說是中低海拔溪流最熱鬧的季節。

「隆隆隆隆隆...」

沿著平坦車轍行走的我們,不時會在嘩嘩的溪水背景聲中,發現悶沉的低吼聲,並逐漸變大,混入了石塊相互擠壓摩擦的聲響,然後看見溪水對岸出現拖著煙塵的吉普車,一輛、兩輛... 至多看過將近十輛的車隊,浩浩蕩蕩的在我們眼前下水、航行,然後爬上我們站的這一側。

如果和駕駛對到眼,他們會開朗地對著你笑。
但那笑容的背後,卻有著沈重而對立的議題。

---

越野車是很機械文明式的愛好自然風格,用自己最喜愛的機動工具,享受自己最喜歡的環境。喜歡騎機車的我,有幾次騎乘林道的經驗,完全可以體會那樣的心情,因為我也曾有過那樣的笑容。

然而,不管是何種機動工具,對於環境的傷害當然遠比雙腳大得多,不論是途中可能壓死的生物、或者無意間改變的地貌。這也是我們需要小心的地方,傷害不會是短時間內可以察覺的,唯有持續監測環境的變化,才能在真正造成傷害前伸出援手。

台灣很小,環境很脆弱,但我們也不用歇斯底里的禁止一切,那樣只是阻絕了人用其他方式接近自然的可能性。再說了,如果咒罵吉普車「破壞山林」,那每到風災山區路斷,總是自發組隊前往救災的,有能力在第一時間挺進山區的,又是哪種交通工具呢?啊平常不給他們練習,風災的時候是要進去刁車喔...

我們知道大自然有復原能力,五輛十輛還可以承受,但一百兩百輛密集的行駛,那可就真的吃不消了——重點從來就是數量,而不是車子。尊重在地人的意願劃出許可區域、登記管理、總量管制、清潔維護,才是讓台灣人也能在兼顧環境的前提下,享受越野機動工具帶來的快樂的唯一方法。

依然擔心破壞的話,請想想台灣所有山區,國民政府在大伐木年代裡所開闢的「總長超過3000公里」的林道,當年何止越野車,開的可是不分季節不捨晝夜的「大卡車」啊!

而這些林道通過的地方,今天生態、山林並沒有因道路而毀光(原始林毀光是因為伐木,不是車),親自走一遭便知道,多半是綠意盎然、羌雉悠遊、飛鼠吱吱叫。

而河床更不用說,覺得溪底便道破壞生態的話,請等颱風或大雨的時候去看一下,就會知到了——水,全都是水!

對柳,其實河神每年都會重新整理溪底(甚至不止一次),那些車子動得了的石頭,夏天都會被河水攪的亂七八糟,甚至沖到海裡,一點痕跡都不留呀!溪底的路,每年都會被按幾次F5呢!

就跟藥一樣,少量是藥,過量是毒。沒有什麼事是做了環境就會整個壞掉的,一切都跟「量」有關,我們願意讓我們的自然承受人的活動到何種程度;這也是政府在自由山林的大環境下,所必須努力的方向。

#神鬼五湖出阿禮・涉水而過的越野車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地平線上三公里,雪羊視界。 從不同的角度,看見台灣,看見世界。
View all posts